徐霞客時代的舍茶寺與茶庵
文章分類:明朝
民國年間編修的《新纂雲南通志》說,昆明雲安寺“兼設茶湯水漿潤行路渴口”,宜良白雲茶庵“設田資香火煮茶以濟行人”。不過在徐霞客生活的那個明代,類似的舍茶寺、茶庵似乎更多,單是徐霞客走過的雲南大地,其遊記中提到的舍茶寺、茶庵就多達16處,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崇禎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徐霞客從“西登嶺西北上”,走瞭約十五裡山路後來到瞭“頗覺清幽”的赤土鋪,這是當時騰沖通往內地的一個驛站。再走瞭三裡左右,“有庵施茶,當脊北向而踞,是為甘露寺”。
這座寺廟現在仍有跡可循,就位於騰沖縣芒棒鄉甘露寺村,其開山和尚性通於元代從雞足山到此買山建寺,在驛道上設鋪舍茶以飲行人,並定寺名為“舍茶寺”,明天啟年間騰越知州樊一芝據此將其改名為甘露寺。與甘露寺相若,舍茶寺、茶庵大多修建於遠離村鎮的大路旁,並不以賣茶盈利為目的,或為善行,或為籌資建廟。維持的方式一般有四,一是寺庵主人以客人隨喜的錢買茶飲客;二是僧侶們化緣所得。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初,徐霞客因其顧姓仆人生病,連續在元謀的官莊茶房滯留瞭五六天,遊記中說“悟空日日化米以供食”。三是官府出資建寺施茶,如鶴慶的北衙舍茶寺。徐霞客寫道:“度梁北,有殿新構,有池溢水,有亭施茶。餘入亭飯,一僧以新瀹茶獻,曰:‘適通事與擔者久待於此,前途路遙,托言速去。’蓋此殿亦麗江所構以施茶者,故其僧以通事命,候餘而致之耳。”四是寺廟自己種茶或設“香火田資”煮茶,自古名寺出名茶,雲南許多寺廟古時不僅重視茶葉栽培,而且還是茶道傳播和研究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