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求來瞭尚方寶劍 斬瞭毛文龍 也斷送瞭自己和大明江山
在崇禎時代擔任政府高級官員,尤其是那種獨當一面的高級官員,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崇禎朝非正常死亡的高級官員,遠遠多於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時代,如熊廷弼、王化貞、楊鎬,他們要麼死於當權者制造的冤獄,要麼死於崇禎的一紙詔書,要麼死於事敗後的畏罪自殺。但是,與一代名將袁崇煥之死—凌遲而死相比,他們的死已經算得上非常體面、非常人性化瞭。
袁崇煥是廣東東莞人,另一說廣西藤縣,可能因為生得黑瘦矮小,崇禎曾親切地稱他“袁蠻子”。像明朝的大多數官員一樣,袁崇煥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他是萬歷四十七年進士,同年被授福建邵武知縣。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發表七大恨宣佈與明朝誓不兩立,它像一座城市的地標,乃晚明的標志性事件:對袁崇煥來講,意味著這位固執自負的南方人,即便身處遠離遼東數千公裡外的福建做地方官,卻依然在處理錢糧與訴訟之餘對遼東邊事無限關註。《明史》稱袁崇煥“為人慷慨富膽略,好談兵……以邊才自許”。後由於禦史侯恂的舉薦,知縣袁崇煥被破格提拔為兵部職方主事。
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崇禎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經過幾十天的長途跋涉,袁崇煥從傢鄉來到瞭熟悉的北京城,崇禎立即在平臺召見。然而,此次平臺召問,再次暴露瞭袁崇煥的性格弱點,他不假思索的豪言壯語,成為日後遭受極刑的誘因之一。崇禎禮貌地和袁崇煥略事寒暄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問袁崇煥:“建部後金)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裡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回答:“所有方略已另寫奏本。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於萬裡之外,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全遼可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