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歌好在接地氣
文章分類:唐朝
李白與杜甫是唐詩史上並峙的兩座高峰,難分高下。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李白其人其詩相對而言更符合當代詩壇的想象和審美規范,一路看漲的行情一直綿延至朦朧詩的黃金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情況卻悄然發生瞭變化——詩人們在向西方詩歌大師們學習的同時,開始推崇古典詩人杜甫,他被熱愛的程度甚至遠超李白。詩人們紛紛將其作為書寫資源,蕭開愚、周瑟瑟分別創作瞭長詩或組詩《向杜甫致敬》,黃燦然、梁曉明、廖偉裳、西川等不約而同地以《杜甫》為題,與之展開跨時空的精神對話,至於通過文本鑲嵌或題材選擇的方式書寫杜甫的作者、作品更難以數計。
“杜甫熱”緣何突起?它既是對20世紀80年代寫作弊端的定向反撥,又是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的現實狀況的積極應和。一方面,80年代的詩歌在哲思、想象區域肆意高蹈,陷入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大詞”中無法自拔,從本質上懸置瞭日常存在和本真現實,教訓深刻。另一方面,90年代從普通事物中挖掘詩意已成大勢所趨,尤其是新世紀發生的非典、雪災、海嘯、地震等一系列事件,更從靈魂層面觸動瞭詩人蟄伏在心底的悲憫意識和擔當情懷,促使他們在創作中思考詩歌如何“及物”,重建詩與現實的關聯。這種文化語境和杜甫那些切入時代良知、“此在”感強烈的詩歌遇合,自然會令許多詩人共鳴,競相參照與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