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焦循及《焦循全集》之整理(2017年第22期)
焦循是清乾嘉時期有“通儒”之稱的傑出學者、思想傢,亦是當時揚州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學識淵博,著述宏大,富有思想,成就昭著,但由於各種原因,其著述於生前刊刻不多,大部分以稿本、抄本留世。其死後雖有刻本流傳,則未經嚴格審校,既有訛誤,又駁雜不一,此前尚無一部全面系統的個人全集,給深入研究焦循及清代學術造成很大不便。令人欣喜的是,《焦循全集》以下簡稱《全集》)被列入《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文獻叢刊》,經揚州大學劉建臻教授等專傢精審精校,幾乎囊括瞭焦循的全部著述,以嶄新的面目問世。全書規模恢宏,印制精良,洋洋十八巨冊,字數多達六百餘萬言,無疑是迄今最為全面系統的焦循全集。它的整理出版,具有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意義。
焦循的學術成就和特色焦循生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字理堂,一字裡堂,晚號理堂老人,清代揚州府甘泉縣人。出生於世代治《易》的書香門第,其曾祖、祖父和父親等,皆以研究易學名世。焦循深受傢庭的熏陶和影響,從幼年起就對儒傢經學有濃厚興趣,尤酷愛易學,且聰慧異常,深受長輩喜愛器重。早年,當江蘇學政劉墉視學揚州時,即被取為生員且屬意於經學。旋入安定書院,至嘉慶六年,考取為舉人,而後參與會試則名落孫山。從此絕意仕進,不復科考。為瞭生計,一邊坐館授徒,一邊進行著述。其與當時倡導學術的封疆大吏阮元關系密切,乃阮元之族姐夫,二人“少同遊,長同學”,當阮元身為大吏後,又屢邀焦循為幕賓,相互切磋學術,也使循交遊日廣,學問大進,其許多著作都是在幕府中完成的。晚年或奉母傢居,或托病不出,築建雕菰樓,於湖光山色中專心著述,足不出城者十餘年,終於撰寫瞭等身的著作,為後世留下大量豐厚寶貴的思想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