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明英宗,該如何扭轉土木堡戰役?我來告訴你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向明朝邊境發起大規模進攻。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陷落,邊報傳至朝廷,朝廷 上下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最 後號稱五十萬的明軍在土木堡一帶慘敗殆盡,王振被殺,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也稱“土木堡之變”。很多史學傢都把土木堡之變也被看成是明朝由盛入衰的轉折點,土木堡 之變後,明朝逐漸衰敗。
土木堡之變的過程大致如下:
9日,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 未交鋒,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明實錄》記載王振本欲使英宗於退兵 時經過其傢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結果走瞭三四裡路後,臨時改為經宣府、居庸關入京的路線撤退。而在清人編寫的《明 史》沒有采納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是明英宗自己不采納自紫荊關返回的建議,執意要走經宣府、居庸關入京的線路。在《宣府鎮志》中也有相關記載,在郭登奏請以 後,王振也邀請明英宗回師,卻絲毫沒提及怕毀損傢鄉莊稼的事情。因此,清風明月認為在郭登奏請親征軍自紫荊關回師以後,但是明英宗並未聽取,執意要從居庸 關回師,並非是王振臨時改變主意。《明實錄》之所以這樣記載,是因為當時明朝人認為土木堡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臨時改變撤退路徑,延誤時間,為瞭避尊者 諱,故而將不從紫荊關回師的責任,全部推給瞭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