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 商鞅變法:奠定中國封建帝制格局的大變革
文章分類:戰國
在中國歷代“偉大改革傢”序列裡,商鞅絕對是祖師爺級別的人物,提到變法,便繞不過商鞅。公元前 338年秦孝公駕崩後,商鞅隨即被惠文王所殺,但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所制定的法令政策並沒有因此而改變,最終為秦始皇一掃六國完成統一大業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稍作復盤回到兩千多年前,我們對始皇帝的一統大業還是有不少疑惑的,首先論地盤,當時地盤最大的是楚國,在當時文明地帶的中國,楚國占據一半的疆土。從經濟力量上來講,當時最富的是齊國,因為齊國靠海邊可以煮海為鹽,而且它有非常發達的商業文明。再看秦國,就在今天陜西那一帶,屬於老少邊窮地區,經濟實力、文明程度都不是最高的。可以說,秦國的最終一統是一種逆襲,為逆襲提供力量源泉的就是商鞅變法。
一、激活平民政治模式
春秋戰國時期,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
“後或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諳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志行,淫侈不執,賊臣篡子滋起矣。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裡或五十裡。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衰大封,皆威而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