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黃庭堅行書《經伏波神祠詩卷》,老練蒼勁
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宋神宗年間,王安石在熙寧變法時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觀點。特別是近代以來,這一觀點一直被當作是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不斷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褒揚。但仔細想來,結合王安石變法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這一看似冠冕堂皇的觀點卻存在很多漏洞,以至為他以後的改革留下瞭很多隱患,這一觀點是很值得推敲的。
如果純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看,天變當然是不足畏的但王安石的“不足畏”是針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而言,而不是指抗禦自然災害)。但是,如果從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背景下來看,天變不足畏就值得推敲瞭。
所謂天變足畏,來自西漢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應”理論。他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幹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瞭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天子應當因此感到畏懼而改行仁義;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這一理論貌似純屬封建迷信,但其實是大有深意的。在古代,皇權至高無上,沒有任何人有權力能夠約束皇權。那麼,誰能夠制約“天子”呢?那就隻有“上天”瞭。而“上天”如何來傳達自己的意旨呢?隻能通過“天人感應”。可是,“上天”不會說話,隻能通過一些打雷、地震、日蝕之類的天變來發表它的觀點,因此必須有人來翻譯解讀,這些人又是誰呢?就是士大夫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