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鬥——樅陽氣節之鄉的典范
文章分類:明朝
吳純生
孟子認為“至大則剛”的“浩然之氣”乃“集義所生”,稱氣節!喜歡收看《百傢講壇》的我再次認識什麼叫氣節。漢代張騫出使匈奴十年,即使被軍臣單於賜匈奴女子結婚生子瞭,但張騫手中代表漢朝符節,就是上面紮有些犛牛尾毛的一根竹節手杖,時時刻刻持在身邊。還有漢代蘇武持符節牧羊十九載,“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並咽之”,同樣表現瞭頑強毅力和不屈氣節。宋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視死如歸節義,影響著無數中華兒女。鄉賢、明“鐵骨禦史”左光鬥便是有著“氣節之鄉”美譽的樅陽縣代表性歷史名人之一。他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勢、敢於訾議朝政的氣節為後人所敬仰。
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傳承著優秀的民族精神,可以凝聚民心,振奮意志。優秀的鄉賢文化既能啟迪後人,感悟人生,凈化心靈,並進而培養人們熱愛祖國、熱愛傢鄉的高尚情懷。同時還能夠提升地域特色文化的思想內涵,彰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高中時,我讀過桐城派始祖之一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剛參加工作第一站就在左光鬥祖居地樅陽縣原左崗鄉。當年被民間關於左光鬥的許多傳說所折服,尤其是他那崇高的氣節精神深深震撼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