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年間“和尚太守”王樹勛的宦海浮沉(2017年第17期)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慈禧的書法
官員的選拔與任命關系民生吏治和官場生態。嘉慶年間發生的王樹勛蒙捐官職一案,牽連到多名高官,內而尚書、侍郎,外而總督、巡撫,在當時曾引起朝野震動。透過王樹勛的宦海浮沉,可以從一個側面對清中葉的吏治和官場生態加以瞭解和認識。
一、從讀書應考到出傢為僧王樹勛生於乾隆十九年1754)左右,其父王綸曾任山東莒州同知、京師南城副指揮等職。王樹勛自幼隨父在莒州、京城等地讀書,後來借助父親生前的人脈關系,得以冒大興縣籍考取童生。由於時運不濟,王樹勛屢次應考未中,便在地藏庵出傢,拜僧人妙悟為師。當時妙悟之師達文為廣惠寺方丈,邀請王樹勛到廣惠寺住持,王樹勛迎來瞭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
王樹勛跟師祖達文學講佛法,由於喜讀佛學典籍,兼有科舉的基礎,因此能夠將儒、釋、道三教義理融合,比達文講得更圓通。當時的翰林院檢討龐士冠、庶吉士譚光祥、內閣侍讀學士蔣予蒲、員外郎金光悌、舉人章宗源等官紳常到寺裡遊玩,因見王樹勛講究佛法圓通,時往聽講並熟識。在他們的宣揚下,不久王樹勛的名聲便已在京師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