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為什麼失敗 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朱元璋明知道朱棣會反,偏要傳位給孫子朱允炆,為什麼?
朱允炆為什麼失敗,長期在深宮大院長大的建文帝深受儒傢文化的影響,使他在判斷時猶豫不決,腦子裡禁錮太多,考慮的問題都是不必要的,加上性格的懦弱的原因,怎麼才能在紛亂的年代立足,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傢學說的熏陶,缺少對現實的瞭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
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中國後世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崇古情結,言必稱三代,似乎那時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時的社會是理想的,今不如昔。
朱允炆
其實,且不說井田制是否真正的執行過還有爭論,即使有過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況下,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銳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保證大明國祚綿長,親自設計、制定瞭多項重要政策,並以寶訓的形式固定下來,要求後代子孫嚴格遵守,大臣有敢輕議者嚴懲不貸。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後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朱元璋認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傢,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