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張九齡開辟的這條要道,使原本落後的廣東在明代追上瞭中原
文章分類:唐朝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朝開元年間名相,德才兼備,秉公守則,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年幼時即聰敏,十三歲以書拜謁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贊其“神童”、“必能致遠”。青年時在鄉學教學有方,並嚴格鄉學的規章,平日總是衣冠整齊,做事一絲不茍。
他進士及第,其風度文章為當世之楷模,時人譽為“九齡風度”或“曲江風度”。其風度不僅在於為人“耿直溫雅、風儀甚整”《舊唐書》)的才華與儀表,更在於其心系百姓、正義敢言的品格和節操。唐玄宗朝政時,看到張九齡總是“風威秀整”、直言進諫,以致後來每當有人向他舉薦人才時,他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新唐書》)
開元元年,擔任左拾遺的張九齡就上書宰相姚崇,提出瞭“遠諂躁、進純厚”的用人重德的原則,堅持任官以“德望”為先,反對結黨營私、假權於人、賣官鬻爵等不正風氣。他說:“親人之任,宜得其賢;用才之道,宜重其遠”。姚崇復書嘉納其言,“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材”。在吏部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時候,張九齡經常被邀參加對考生等級的評定工作,由於他公平允當,取舍認真,得到朝廷內外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