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裡的大秘密,滕子京走紅原來是個意外!
保送生的貓膩,拼爹啊!看看陸遊如何說
○趙 威察察堂主人)
范仲淹作《嶽陽樓記》,讓嶽陽樓名聞天下的同時,因開篇即雲“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讓滕子京意外走紅。
滕子京,名宗諒,字子京。他和范仲淹是好朋友,好到什麼程度呢?二人為同榜進士,當年在京城趕考時就已結下深厚友誼。范仲淹在給滕子京的一首贈詩裡寫道:“風波豈不惡,忠信天所扶。相見乃大笑,命歌倒金壺。同年三百人,大半空名呼。沒者草自綠,存者顏無朱。”表達瞭深厚的同年相惜之情。滕子京在任上搞瞭點政績工程,讓老友寫篇東西吹捧一下,以便通過名人效應為自己加分。於范仲淹而言,作篇文章實屬小菜一碟,不費吹毫之力就能成全老朋友,何樂而不為呢?沒想到,他一出手便是大手筆,文章氣象非凡,傳誦千古。
那麼,滕子京是否如范氏所言,上任一年便讓嶽州“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呢?其實,稍一用心,便會發現范仲淹在文中用很大篇幅所描述的洞庭湖景象,並沒有細微之處,更像是一副潑墨山水畫,或像坐在飛機上從洞庭湖上空掠過時看到的景色。這種描寫,有人說來源於范仲淹傢鄉太湖的景色;有人認為來自滕子京送來的《洞庭秋晚圖》,屬於看圖作文;還有人考證出范仲淹兒時曾在洞庭湖畔讀過書,來源於兒時的記憶。其實這些都無關緊要,有一點是清楚的,當時的范仲淹由參知政事貶為鄧州今屬河南)知州,並未到過嶽州巴陵郡,對巴陵郡的情況頂多是道聽途說,甚至憑空想象,那麼“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就不是實地考察的結果。所以,這句話很可能是,既是老友又同樣被貶官的范仲淹為瞭勉勵滕子京,同後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樣,規勸他放下個人得失,積極向上。這也是范仲淹的胸懷之志,通過范仲淹的生平履歷,可以知道他確實是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好官,其偉大人格可與“古仁人”相提並論。但滕子京就要另當別論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