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何以輝耀千古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李淵被李世民逼迫退位以後 晚年生活是否如意?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縱28.2厘米,橫72.3厘米,計25行,共230字,顏真卿50歲時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書法之難,難在如何控制與平衡手中的毛筆,用這支幾千年不變的軟毫下筆作到既中繩墨又流暢自由,既隨心所欲又不逾規矩。於是乎,提按頓挫四字,成為書寫之題中要義,成為書法之無上等咒。
世人提及顏真卿的書法多指其法度深嚴的楷書,其實顏氏行書的藝術成就遠在其揩書之上。其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代表作《祭侄文稿》以下簡稱《祭》),更是光彩熠熠,讀來震心動魄。從該帖表情達意的豐富性,千變萬化的筆法,墨法變化以及鑒賞時產生的藝術效果等角度看,甚至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亦不能比肩。
顏真卿寫該文的背景,源於唐代有名的歷史事件“安史之亂”。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發生,當時顏真卿因得罪奸相楊國忠,由侍禦史黜為平原太守,在北方多數郡縣紛紛瓦解之時,唯顏氏兄弟城池不動。顏被推為十七郡盟首,與其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聯合抵抗安祿山。真卿之侄,杲卿之子季明則在兩城之間聯絡。安祿山圍攻常山,激戰三天,城內水盡糧竭,城池終陷於敵手,杲卿父子被俘。叛軍將兵器加在季明脖上,威逼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軍砍下季明頭,季明身首異處。真卿得知兇信後,立即派人至洛陽、河北等地尋找屍骨,然而僅得季明頭顱。他悲痛不能自已,“撫念摧切,震悼心顏”,和著血和淚,寫下瞭這篇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