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三首哲理詩 讓人看破紅塵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品讀|陶淵明——無眠的尊嚴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傢。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雜詩十二首其一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雜詩》是陶淵明創作的表現歸隱生活樂趣的系列組詩。本詩是第一首,主要反映瞭作者對人生根本問題即命運問題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生漂泊不定,不同的人之間,雖不是兄弟姊妹、血脈至親,也可以相親相近。因為人生苦樂無定,一旦遇到難得的歡愉時刻,應當相聚共和樂。作者回歸田園,適性自然,其所追求的是一種真摯淳樸的生活,希望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往實現“抱樸含真”的理想社會。最後兩聯欲揚先抑,表面上看詩人似對生活失去瞭信心,他感慨時光易逝,盛年不再,按照這一邏輯推演就容易陷入漢人“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中。然而詩人筆鋒一轉,鼓勵自己和讀者努力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