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筆下的“赤壁”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千年第一人:范寬 溪山行旅
受“烏臺詩案”牽連,貶謫黃州的蘇軾身心飽受摧殘,思想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這時,佛老思想成為蘇軾應對政治打擊和精神折磨的處世哲學,而豐富的內心世界一經與曠達個性相融相釋,奇跡般地將他的創作水準推向巔峰,鳳凰涅槃,揮灑自如。
秋江月夜
黃州西北的長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頭鮮紅如丹,因而得名赤壁。
公元1082年,農歷七月十六,蘇軾與幾位友人泛一葉小舟,飲酒賞月。清風陣陣拂過,水面波瀾不起。
一片月光水色之中,赤壁臨江獨立。
蘇軾傾其杯盞,望月懷遠,興之所至,不禁引吭高歌。友人吹起洞簫,蕭聲哀怨悲涼,感嘆人生於這天地之中,縱然能暢意瀟灑,可也隻是小小蜉蝣,哪能如這江水歲歲年年永無盡頭,且將這遺憾化為一管蕭音,說於悲涼秋風。
朋友話說得懇切,蘇軾雖聽得動容,但爽然一笑,說道:“這江水明月並沒有真正逝去,天地萬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無法求取,唯有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送到耳邊就成為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隻要我們愉快享受,又何必在乎生命短暫,去羨慕江水的永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