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之經“世致用”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詩意中國》總導演張宏:揭開詩歌春晚背後的故事
明末清初政治混亂,社會動蕩,迫使很多有作為的知識分子開始探求救國救民的道理。顧炎武主張 提倡“經世致用”思想;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代表作:《天下郡國利病書》
進步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在分析李贄、黃宗羲的反封建思想時,已經作瞭一結論性說明:“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是在當時政治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的條件下萌生的,是適應時代要求的。”在總體上分析明清時期儒學思想出現活躍局面的原因時,又作瞭較具體的說明:“君主專制制度的空前加強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以及“江南一帶的市民工商業者”的湧現。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夫之和黃宗羲都是同時代人。他們生活在明末清初,目睹瞭明朝的滅亡,經歷瞭抗清鬥爭的失敗,感受瞭社會的動亂和危機,這就促使知識分子對社會制度和與此相應的意識形態程朱理學)進行反思和批判。顧炎武批判道學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發揮孔子的“博學於文,行已有恥”的積極思想,提倡到實踐中求真知。王夫之從哲學的層面批判理學所謂萬物隻是一個天理及其在內心求“理”的認識論,建立起“天下惟器”的唯物主義體系。顧炎武、王夫之都主張文人多研究一些有關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反對空談。這說明進步思想的產生除瞭與當時特定的政治、經濟因素有關外,還與思想史自身的沿革和思想傢個人的經歷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