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上過一天正規學堂可以成才嗎,看大文豪歐陽修的成才之路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林沖到底在哪些方面輸給瞭關勝:除瞭出身 他讓宋江忌憚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文忠,北宋吉州廬陵今屬江西省永豐縣)人,北宋儒學傢、作傢、官員,曾繼包拯接任開封府尹,為唐宋八大傢之一。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的領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
這樣一位在中國文壇占據重要作用的人物,卻一天也沒有上過正規的學堂,我們來看看歐陽修的求學與成才之路。
歐陽修四歲那年,父親在江蘇泰州判官任上去世,從此,這個原本沒有田地房產和積蓄的傢庭變得一貧如洗,母親鄭夫人隻得帶著兒女投奔遠在湖北隨州任推官的小叔子歐陽曄。歐陽曄職位低,俸祿少,撫養三個兒子已顯得力不從心,又增加四口人吃飯,傢裡顯得清貧寒酸,以致歐陽修到瞭上學的年,買不起紙筆進不瞭私塾。
歐陽修的母親是位很有志氣也很有見識的女性,她以紡織維持母子兩個人的生活。她知道要想讓兒子成才就得讓他學知識,但沒有錢,上不起私塾,於是鄭氏決定自己教歐陽修識字讀書。苦於傢中沒有錢買紙筆,鄭夫人用荻桿代替筆,用沙子代替紙來寫字,手把手地教兒子讀書寫字,演繹瞭一段“畫荻教子”的千古佳話。從這以後,歐陽修每天跟隨母親學字背書,母親還經常給他講一些先賢哲人的故事,教他怎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