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訓斥萬歷皇帝就像對待兒子?不單因為李太後!
文章分類:明朝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這點對於皇帝們一樣的。明朝皇帝繼位以後,也需要接受再繼續教育,即經筵與日講,主要目的是為瞭讓君主以學致道,以道致治。
經筵亦稱“講筵”、“經幄”,其最初含義應代指一切學術講座。正統初年始定經筵時,即有“月之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進講的規定,後又經過張居正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將經筵一年分為兩期舉行,各稱“春講”和“秋講”,每期三個月左右,春講始於二月,秋講始於八月,每月三次,在初二、十二、二十二進行,地點在文華殿。
經筵規定主講《四書》、《五經》,進講隻不過根據預先寫好的講章,照本宣科宣讀一番,教與學兩者之間並不就授課內容進行溝通與交流,因此,作為學習者的皇帝並不大可能從這種莊嚴、煩瑣而又寡淡無味的教學中學到什麼知識。經筵教育真正重要的還是經筵儀式本身,朝廷需要通過它向天下臣民宣示朝廷崇儒重道的姿態。
不過經筵儀式過於繁復,用於講讀的時間被繁瑣的儀式占據大半,為瞭彌補經筵教育實效的不足,其它的教學形式也就應運而生瞭。日講的出現正是對經筵教育不足之處的一個有效補充。從制度上來說,日講一般隻有“早講”,但因隆慶帝比較好學,其時又設置瞭午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