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讓曾國藩竟敢上疏批評咸豐皇帝
文章分類:清朝
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咸豐帝繼位。年輕氣盛的新皇帝下詔“求言”,鼓勵文武百官上疏發表自己對時政的見解看法,整個朝廷為之一振。將近不惑之年的曾國藩更是心情激動,先後呈奏《應詔陳言疏》《條陳日講事宜疏》《備陳民間疾苦疏》《平銀價疏》等多本奏疏,深刻指出大清王朝在民生、官僚體系、經濟等多方面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問題,希望以此改變現狀。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咸豐皇帝年輕氣盛,完全沒有治國之略。曾國藩以及其他大臣的奏折,經由咸豐帝發到有關部門後,要麼答復“毋庸議”沒有什麼價值,不用討論),要麼不瞭瞭之,朝廷也不再追問,這讓憂國憂民的曾國藩非常沮喪,尤其是當年太平天國運動全面爆發,迅速席卷廣西,大清逐步走向崩潰的邊緣。
深思熟慮後,責任感極強的曾國藩決定直言上疏批評皇帝,以此來讓咸豐帝明白大清現狀的嚴重性。他上奏《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直指皇帝的缺點:
一是疏於國傢大事,而對小節斤斤計較。太平天國運動中,咸豐帝指揮不當,沒能短時間內鎮壓這場晚清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反而對禮儀等小事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