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晚期國傢陷落的賣國賊李鴻章,其實是一個愛國英雄?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同治皇帝去世之後, 慈禧太後為何選擇4歲的光緒繼位?
說起清末晚期,大傢總是說起那些被列強占領的時代,在戰火硝煙的洗禮下,在無數個哀鴻遍野,國寶的流離失所背後,是大清末年,政府無力的體現,是叛徒賣國賊的集體出現。這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作為歷史書上賣國賊的典范,作為大傢對那個時代墮落根源的批判。甚至出現瞭很多的論調說,作為掌握大權的臣子,最終的割地賠款等罪名,都落在瞭李鴻章頭上。說他是賣國賊的評判也不在少數。
甲午戰爭之後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都有李鴻章的在場,於是這兩項罪名,就在日本人的刻意渲染下成為瞭李鴻章的過錯,他背負瞭很多的罪名和罵名,大傢都認為李鴻章為瞭自己的利益不斷的出賣國傢,讓百姓都生活在瞭水火之中。
可是,殊不知李鴻章自己,也對於這件事感覺非常的恥辱,作為當時清朝的外交官。被日本人點名要李鴻章出面談判,在談判過程中,其實李鴻章也想瞭很多的辦法補救和挽回,奈何大勢已去,他也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