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諺入史:班固《漢書》的功力
謠諺入史:班固《漢書》的功力
作者:陳其泰
把謠諺寫入史書的傳統是由《左傳》《史記》開創的。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楚城濮之戰前兩軍對峙,楚師憑險而軍,晉侯對此心有畏懼。“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杜註:“喻晉軍之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於是晉侯才下決心與楚作戰,結果取得此役的重大勝利,奠定瞭晉國稱霸中原的基礎。《史記》中也有引用謠諺的著名例子。如,灌夫為潁川大豪強,傢產累數千萬,占有陂池田園無數,宗族賓客橫行於鄉裡,遭到百姓憤恨。“潁川兒乃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又如,《史記·貨殖列傳》引用民間謠諺,總結如何經營致富、趨利避害:“諺曰:‘百裡不販樵,千裡不販糴。居之一歲,種之以谷;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謂也。”樸實的語句中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班固繼承瞭這一傳統,《漢書》中高度重視靈活而恰當地引用戰國至漢代流行的謠諺,因而顯著地加強瞭歷史敘事的效果。
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民眾生活影響極大,《漢書》中引用謠諺表達民眾對水利工程興廢的贊譽和譴責。《溝洫志》中引用兩首民謠,一首是記載魏國河內民眾對鄴令史起引漳河水灌鄴的由衷贊揚:“鄴有良令兮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舄鹵兮生稻粱。”另一首是記載關中民眾對戰國至西漢先後興修鄭國渠、六輔渠、白渠,灌溉關中廣袤土地的褒頌:“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舉臿為雲,決渠為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言此兩渠饒也。”關中三大水利工程造福於廣大民眾是經濟史、社會史上的大事,班固所引用的民謠對此具有畫龍點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