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有人倡議遷都,一個太監當廷罵瞭五個字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李贄與魯迅:中國思想內部的否定力量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是改寫明朝歷史的驚魂之年。當年七月,明英宗不顧群臣反對,親率數十萬大軍匆忙出征瓦剌,屢遭敗績,最終導致“土木堡之變”。八月十五日,明英宗被抓瞭俘虜,隨行的一百餘名大臣遇難。
八月十七日,噩耗傳來,京師戒嚴,舉國震驚,人心惶惶。負責“居守”的郕王朱祁鈺不知所措,於是派太監金英、興安召眾臣前來商議下一步怎麼辦。這時,平日喜歡天文地理的侍講徐珵大放厥詞,“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認為隻有遷都南京,才能順應天命,化險為夷。
徐珵的話,立刻引起眾人議論。禮部尚書胡瀠說,“文皇定陵於此,示子孫不拔之計”, 認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並在此長眠,就是希望後世子孫在此紮根。胡瀠的意思,有些模棱兩可。這時,兵部左侍郎於謙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於謙這番話斬釘截鐵,不僅闡述瞭為何不能南遷,還表明瞭斬殺南遷提議者的鮮明態度。
後來,郕王決定不遷都,並任命於謙為兵部尚書,治軍抗戰。一句“言南遷者,可斬也”,讓之前並不怎麼顯眼的於謙大放光彩,展露鋒芒,其咬定京師不動搖的決心,誓死保衛京師的勇氣,以及對逃跑主義者的不屑和憤恨,名垂千古。其實,在於謙說這話的同時,還有一個人說瞭幾乎相同的話,對於謙堅守北京、抗擊瓦剌的愛國主張予以聲援,這個人就是興安,也是一個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