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遼東督師熊廷弼:功到雄奇即罪名傳首九邊
養生之道網導讀:大明王朝,前後有兩位“遼東經略”,雄才大略,卻均死於“奸璫”之朝政。一個是袁崇煥,《萬人盡啖袁崇煥》已有論及。另一位,叫……
大明王朝,前後有兩位“遼東經略”,雄才大略,卻均死於“奸璫”之朝政。一個是袁崇煥,《萬人盡啖袁崇煥》已有論及。另一位,叫熊廷弼,也是大名鼎鼎,其下場,亦是可悲可痛。《明史》《熊廷弼傳》有一句話:“五年八月棄市,傳首九邊”。據說,其被處死之後,屍體棄之荒野,其血淋淋的首級則被朝廷傳至各處邊關示眾,以達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史傢觀點,明朝末期,經守遼東疆土者,有“三傑”之說,依次為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然而,這三人,均受到排擠打壓,甚至死於非命。若“三傑”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並重用之,滿清何以坐大並輕松入關?中國歷史或許就此會改寫瞭。“遼東三傑”,以熊廷弼最早,且正處在後金崛起之初,其經守遼東之功,史傢多有正面評價。但是,如此忠誠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場呢?
《明史》《熊廷弼傳》記載:“熊廷弼,字飛百,江夏人。萬歷二十五年舉鄉試第一。明年成進士”。熊廷弼生卒年為1569至1625年,著名軍事將領,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史書說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時傢境貧寒,放牛讀書,卻刻苦強記,奮發圖強。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熊廷弼舉鄉試第一,次年中進士。萬歷三十六年擢禦史巡按遼東,他針對遼東地廣人稀、邊防多事之現實,主張實行軍屯,繕垣建堡,按劾將吏,軍紀大振。但是,他的“修邊築堡、以守為戰”的存遼大計,與時任遼東經略的楊鎬之議不和,後被排擠,轉崗督學南直隸。萬歷四十七年,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發生,遼東經略楊鎬指揮的四十七萬大軍慘敗。朝廷經廷議,逐擢升熊廷弼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取代楊鎬為遼東經略,從而使大明王朝遼東戰局大為一振,“由是人心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