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時期明成祖“靖難”取勝,朱棣即位
封燕王,就藩北平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據說他“姿貌秀傑,目重瞳子,龍行虎步,聲若洪鐘”。洪武三年1370),朱棣被封為燕王,十三年1380)就藩北平今北京),成為威震一方的親王。
分封諸王是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而後決定的。他認為,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朱元璋要讓眾子孫都來出力,以維護朱傢皇朝。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名義上,親王不得幹預地方事務。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守兵。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隨軍出征,那些在疆場上叱吒風雲的將帥,雖身為大將軍,也要受到這些年輕親王的節制。在諸王之中,以晉王、燕王最被倚重。
洪武初年,雖然元順帝帶領臣屬北遁朔漠,但仍擁有相當的實力。為瞭降服強敵,朱元璋發動瞭一次又一次的北征。故元勢力在明軍的打擊下日趨衰落,鎮守邊塞的親王卻在戰鬥中成長起來。
洪武二十三年1390)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元將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麾師前進。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說:“天雨雪,彼不虞我至,宜乘雪速進。”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於是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老相識,兩人相見,不禁相抱而泣。正在這時,明軍已近圍敵營。元軍大敗,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於是,乃兒不花與觀童一起到明軍營帳中請降。燕王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他的全部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瞭明軍。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朱元璋屢次命令燕王帥師出征,又令他節制沿邊軍馬,燕王威名大振。史書說他“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誠任人”。又說他“料敵制勝,洞燭萬裡,威震朔漠”。“燕王掃北”的傳說至今還流傳在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