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一席話,詮釋瞭材與非材的大道理,值得深思
文章分類:戰國
你也會想看的:長平之戰, 如果不換將趙括, 廉頗將軍能守得住嗎?
東周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傢、哲學傢和文學傢莊子可謂傢喻戶曉,關於他的故事千古流傳,這位聖人的思想到如今也給我們很多啟發,值得深思。今天要講的是關於“材與非材”的道理,想必大傢對此有所耳聞,一起來看看吧。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莊子,他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傢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傢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莊子》,其中的逍遙遊是名篇,此外,莊子“三籟”思想也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言歸正傳,下面來看看莊子的這個典故:
有一天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樹長得非常高大,枝葉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樹旁卻不伐它。莊子便上前去問他為何,伐木者回答說:“這棵樹沒有什麼用處。”莊子回答說:“這棵樹因為不成材,結果得以終其天年瞭。”
然後又有一天莊子來到縣邑,住老朋友傢。老朋友很高興,準備好瞭美味的酒肉,叫童仆殺一隻鵝款待。童仆請示道:“一隻鵝會叫,一隻鵝不會叫,請問殺哪隻?”主人的父親說:“殺那隻不會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