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建文帝的下落之謎,“新解”
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大興“靖難”,以勢如破竹之勢直取南京。當時建文帝就在宮中放起瞭大火,皇後馬氏也帶著年幼的太子投於火中。當時建文帝欲拔劍自刎被別人勸下。這裡有兩種說法:一說為翰林編修程濟等人救護,從地道逃出;另一說朱棣進宮後,到處收捕建文帝,最後在一片灰燼中扒出一具被燒得殘缺不全、面目焦爛的屍體。然而當時就有人對朱棣說,那句燒焦的屍體就是建文帝。
那麼問題就出來瞭:建文帝究竟是葬身火海,還是從地道逃走瞭?永樂年間所修之《實錄》,說建文帝“已焚死”,到瞭清代修編《明史》時,史館中也對朱允文以“焚死”來定論。
“焚燒致死”一說主要是當時的王鴻緒,他在其著作《明史稿.史例議》中用瞭大篇幅的文字來論述建文帝的死必定是焚死。孟森《明清史講義》載:“虐殺宗藩,自遭眾棄,勢窮力竭,而後一死瞭之”。
然而也有不少人說他已經出逃。
《明史。恭閔帝本紀》中雲:“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有人就以此為發端,認為既然已經出現瞭帝及帝後屍,也就是說,明明知道帝之所終,為何又言及“不知所終”呢?確定建文帝逃亡。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清代大學者朱彝尊也持建文帝“焚死”說的。然而,後來一查考,把建文帝“焚死”與逃亡之矛盾揭示出來的,正是朱彝尊。上引《明史。恭閔帝本紀》中的這段記載正是承襲瞭他所著的《曝書亭集》的。《明史。姚廣孝傳》中記載著這樣一段史料:“十六年三月人覲,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廣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唾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浦洽,而命給事中胡 等遍尋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餘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根據這段史料,有人提出:一、如果明成祖朱棣已經得到建文帝真正的屍體的話,那他又何必坐系溥洽以求建文帝之蹤跡呢?二、如果溥洽偽造其說的話,朱棣就應該以妖言罪狀誅之,又何必假借其他事以久系之,而至16年不決呢?斷定建文帝是逃亡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