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少年詠鵝才,下落竟成謎
如果金庸肯將駱賓王作為其小說原型,那必將又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恩仇錄”。
辛上邪
金庸喜歡將歷史或現代人物寫入筆下,除瞭成吉思汗、乾隆皇帝、吳三桂這些名見史傳之人,據說還有他的夢中情人、著名影星夏夢,甚至有詩人徐志摩,他以其生花妙筆為他們造就一段段傳奇故事,令讀者稱奇。然而,真實的世界中,頗有不少人的經歷之起伏曲折不輸於金庸小說,駱賓王便隸屬其中。
駱賓王是浙江義烏人,字觀光,典出《周易》之“觀國之光,以利賓於王”。據《駱氏宗譜》記載,駱傢為炎帝之後,薑姓,為薑太公之子駱谷的後人,隨駱谷名改姓駱。東漢年間尚書郎駱雍臨避難義烏,義烏駱族由此而來。駱雍臨下傳六代為駱統,《三國志》有傳,駱賓王為駱統第十七代孫。作為“初唐四傑”一員,駱賓王與王勃、楊炯一樣,神童出身,他七歲口占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成為後世兒童啟蒙必讀詩。十歲時,因其父駱履元擔任山東博昌縣令,舉傢遷居博昌。駱賓王在博昌負籍從師,“萬卷五車,亦研精其奧旨”。駱履元博學,通經史子集,駱賓王受其影響學養豐富。
十七歲時,父親病故任上。傢貧,無力歸葬,隻得將父親葬於博昌。三年服喪之後,駱賓王開始瞭一生之奮鬥。第一次入京非常不順利,行卷無門、科考落榜、幹謁上書徒勞,求仕之旅首戰折戟。在長安、洛陽遊歷一段時間,囊中羞澀,被迫返鄉。他未去博昌,而是回到瞭義烏,除瞭探望多年不見的族親,還有籌措資費的目的,以奉養母親、照顧兩個弟弟。回到博昌後,駱賓王又讀書數年,於二十七歲在長安謀得微末官職。四五年後,這一微末官職竟也被罷免,頓時“門客不見”、“交朋疏索”,“一朝披短褐”丟官成為平民後,世態炎涼盡顯。三十二歲時,他不得不再次離開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