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郭沫若為什麼為以前罵過秦始皇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對於郭沫若的特殊作用,毛澤東也瞭然於胸。
1944年是中國農歷的甲申年,300年前的甲申年,中國歷史上有兩個王朝相繼消亡,一個是明朝,另一個是李自成領導的大順王朝。如果說明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那麼由李自成領導的農民政權在全面勝利的情況下剛剛建立就宣告敗亡,的確值得深思。正是出於這一考慮,郭沫若寫出瞭《甲申三百年祭》,並在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死難之期的3月19日,開始在《新華日報》上分四期連載。
文章一經發表就引發轟動,並遭到國民黨禦用文人的圍攻。但遠在延安的毛澤東看後十分推崇,並把它當成全黨的整風文件,在給郭沫若的信中,毛澤東寫道:“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註意。”“你的史論、史劇有大益於中國人民,隻嫌其少,不嫌其多。”
毛澤東顯然把郭沫若的史論當成瞭革命的鏡子。有瞭這層關系,郭沫若雖知道毛澤東喜歡秦始皇,也沒為自己罵過秦始皇的事感到不安,但是到瞭20世紀50年代,郭沫若卻被這件事攪得心神不寧。
“勸君少罵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