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靜字工夫最要緊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吳三桂打開山海關的時候,南方的左良玉軍在幹什麼?
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曾國藩
評
點
在這段日記的天頭上,倭仁批道:“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若一向東馳西騖,有溺焉而不知,知而無如何者矣。”靜這個字,不但程朱理學強調,老莊和禪傢更為重視。我們常說當今社會浮躁,其源便在人心不安靜。
唐先生言最是靜字工夫要緊。大程夫子是三代後聖人,亦是靜字工夫足。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工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又曰凡人皆有切身之病,剛惡,柔惡,各有所偏,溺焉既深,動輒發見,須自己體察所溺之病,終身在此處克治。餘比告先生,謂素有忿很,不顧氣習,偏於剛惡,既而自究所病,隻是好動不好靜。先生兩言,蓋對癥下藥也。務當力求主靜,如使神明如日之升,即此以求其繼繼續續者,即所謂緝熙也。知此而不行,真暴棄矣,真小人矣!
原
文
譯
文
唐先生說靜字工夫最為要緊,程顥老夫子是三代之後的聖人,也是靜字工夫很完足。王陽明先生也是在靜字上有工夫,所以他能夠做到不動心。若是不靜,反省自身也不能縝密,分析事理也不能明白,都是浮泛的,總而言之是要靜。又說所有人都有自身毛病,或在剛上的病,或在柔上的病,各人有所偏向,沉溺其中既深,一旦發現,需要自己體察所沉溺的毛病,終身在這點上予以克服療治。我當即告訴先生,說自己一貫來懷有忿很之氣,不顧風氣習俗,性格上偏於剛激,後來自己追究所患的毛病,隻是喜好躁動而不能安靜。先生這兩句話,都是對癥下的藥。務必要力求以靜為主持,倘若能夠使精神思慮如同初升的朝日,則將這種狀態繼續不斷地保持,也就是所說的光明爽朗。知道這個道理而不力行,那就是真正的自暴自棄,真正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