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秘密——幾種不同的解釋?
1405年,明成祖委任35歲的鄭和為正使總兵太監,以欽差的身份,在7月1 1日那天,率領水手、翻譯、醫生、護船的兵士共2.7萬餘人,乘寶船62艘,從太倉劉傢港出發,開始瞭第一次西洋之旅。當年秋,鄭和船隊經過長途航行,載著爪哇等國的朝貢使節和數十船朝貢貿易換回的異域珍品,完成處女航,載譽歸來。此後,鄭和率領著龐大的艦隊又進行瞭6次西洋之行,歷經亞非幾十個國傢。鄭和的遠洋之行,為亙古未有之壯舉。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加之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資料莫名被毀,致使許多關鍵性的問題競成瞭撲朔迷離的難解之謎。為何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這樣規模浩大的遠航,究竟是為瞭什麼,肩負著什麼樣的使命呢?後人對此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猜測甚多,卻很難取得一致意見。
最流行的一種說法認為是為瞭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我們知道,明朝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就以“清君側”為名,大興“靖難”之師,公開反叛。於1402年率軍攻破南京城,顛覆瞭建文帝的統治。但是,當其帶兵沖進皇宮時,隻見宮中大火沖天,建文帝不知去向。《明史》對此記載: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明成祖疑其逃往海外,為瞭長治久安,防止建文帝東山再起,威脅自己的統治,便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尋找建文帝的蹤跡,以消除政治隱患。《明史·鄭和傳》也清楚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自此以後,附和其說者不乏其人,一些歷史學傢比如范文瀾、吳晗等在自己的著作中也都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瞭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許立群在《中國史話三寶太監下西洋》一節中也寫道:“永樂皇帝派鄭和航海的目的是尋找建文帝,因為永樂篡瞭建文帝的帝位後,建文帝失蹤瞭,永樂怕他逃到國外,將來回來復辟,所以派人去找他。”這就是鄭和出使西洋的真正目的嗎?後人對此提出瞭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