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誰影響更大?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三分鐘帶你認識老子,讀懂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老子是春秋後期著名的哲學傢。據《史記》記載,他出生在楚國苦縣厲鄉。出生時,相貌就與眾不同,前額寬闊,耳垂厚大。他父親就給他取名李耳,字聃。
早在孔子的儒傢思想傳播西方之前,就有不少學者研究過老子,老子的《道德經》早已被翻譯為外文書籍,英文譯本有40餘種。在西方除瞭《聖經》,沒有比這更受重視的書籍瞭。
《道德經》的核心內容就是“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都由“道”轉化和生成,它像天地一樣永不停息的運動,它的規律就是自然的規律。並把它描述的深不可測,“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顯然老子對道的描述帶有唯心主義傾向。
“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反者道之功”,即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及相互轉化。如“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當他看到盛壯之後,必須走向衰亡,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人為讓事物強大,這不符合道的規律,因為這加劇瞭事物的衰亡。相反,水是最柔軟的,但卻無堅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