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出海走的儀鳳門 朱元璋賦予其美好寓意:有鳳來儀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揭秘林彪打下長春, 為何給陳誠記頭功
儀鳳門上的圖書館。交匯點記者秦懷珠攝
明代官員們北上、出征,都走這座城門,南京歷史上第一條近代馬路從這裡經過……儀鳳門承載的歷史意義比南京很多城門都要重要。如今這裡已免費開放,不但能觀賞老下關美景,還能在城樓內的儀鳳書閣裡讀書、喝茶、小憩。交匯點記者黃勇
守軍士兵修築的城門
在老下關建寧路上,矗立著內城十三門中唯一一座架兩山而建的三孔城門——儀鳳門。不過,很多南京人不知道,這其實已經不是歷史上的儀鳳門,而是為瞭配合打造閱江樓景區而在2006年重建的,形制已變。
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儀鳳門兩翼城墻皆順勢依山而建,北側包獅子山,南側圍繡球山(其為獅子山餘脈),城門正好卡在兩山坳之間,可謂取盡地利之益。
“民間有龍(鐘阜門)鳳(儀鳳門)呈祥之說。”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副書記曹方卿介紹,明代的儀鳳門,其實隻有現在的儀鳳門三分之一大,而且是個單孔的獨門。朱元璋賦予瞭它美好的寓意“有鳳來儀”,和鐘阜門的龍蟠,形成一個祥和的寓意:龍鳳呈祥。史書記載朱元璋在修建此門時曾下令“毋得役民”,因此這座城門完全是由南京守軍士兵修築的。當年,每個城門都有守軍1200多人,守城墻的士兵多達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