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龔自珍如此的人才,恐怕清朝滅亡的更迅速
文章分類:清朝
道光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腐敗黑暗,外國侵略勢力又以咄咄逼人之勢在扣擊著大清的國門。在內外重重的危機之下,一批有志向的知識分子紛紛從脫離現實、埋頭故紙堆的乾嘉考據之學中脫離出來,把眼光轉向現實,重興清初經世致用的學風,尋求能夠濟世救國的新的學術門徑。他們主張改革舊制度,適應新形勢,把學術研究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這一學派被稱為今文經學。他們的理論立即贏得瞭世人的認可,其中的兩位傑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龔自珍和魏源。
龔自珍公元1792~1841),又名鞏祚、易簡,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其父龔麗正曾任江南蘇松太兵備道。他38歲時考中進士,但一直沒有得到重用。龔自珍學問淵博,才華橫溢,對古文經學有深厚的研究功底,但他不像當時的許多讀書人那樣隻埋頭書本,而是註重從這些儒傢經典中去探求其微言大義,特別關心學術研究如何推進社會發展的問題。他在年輕時期就寫過大量的政論文,發表的都是有關國計民生的主張。考中進士後,他同林則徐、魏源在北京組織瞭“宣南詩社”,討論救國救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