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傑|張之洞與李鴻章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1896年的李鴻章:舉國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編者按
李鴻章和張之洞乃晚清的兩顆政壇明星,但由於兩人在個人閱歷、政治地位和思想理念上的差異,彼此在軍政外交等重大問題上有不盡相同的體認和主張,作者在文中概述瞭李張二人在甲午戰爭與《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等問題上的爭執與分歧。本文出自《中國經濟與社會史評論》2016年卷),有刪節。吳劍傑,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李鴻章和張之洞在晚清可謂前後交相輝映的兩顆政壇明星。李鴻章1823~1901)於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考中進士,三年後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由科舉進入仕途。後回籍組淮軍對太平軍、捻軍作戰有功,封一等伯爵,授協辦大學士,並且於1870年同治九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作為同光中興名臣,主持清朝外交、軍事二十餘年。張之洞1837~1909)比李鴻章小14歲,應屬晚輩,他雖然於1863年以進士第三名探花)進入翰林院,步入仕途,但既沒有對太平軍直接作戰的經歷,也沒有中興名臣的光環,而且在翰林院一待就是18年,隻是一名並無實際執掌的詞臣言官。直到1881年,他才得以出任地方督撫,並且在甲午戰爭以後,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由於兩人在個人閱歷、政治地位和思想理念上的差異,彼此在軍政外交等重大問題上有不盡相同的體認和主張,甚而產生矛盾和爭執,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