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鱗甲——“重慶王”李嚴落馬始末
文章分類:蜀漢
嘉陵江一路向南,劈山開路,氣勢磅礴,在幾次大拐彎後,於一座山城之間註入更為寬廣的長江。兩江相遇之處,讓這座城市在地圖上呈現出一個尖頭翹起的舌頭形狀,它在今日叫重慶,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國時代,叫江州,為巴郡治所。
蜀漢建興四年226)到建興九年231),李嚴在江州主政達六年之久,在此之前,他是劉備托孤重臣,蜀漢政界自諸葛亮以下的二號人物,然而事情就是在這六年內,悄悄發生瞭變化。
重慶奉節白帝城內劉備托孤塑像,右側半甲半袍者為李嚴
一
章武三年223)春,劉備於白帝城病危,傳諸葛亮自成都趕來受托孤遺詔。風塵仆仆的諸葛亮推門而入,便察覺瞭一絲不安。因為他原以為自己是唯一的托孤重臣,沒想到劉備病榻邊已經跪著一個人——時任尚書令的李嚴。
尚書令權力的變遷,是兩漢政治的一個特有的觀測線索。在漢武帝之前,尚書令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公務文書的令史,相當於現在國傢領導人的辦公室主任、機要秘書,但隨著漢武帝抑制相權,內朝的權力被擴大,尚書令地位逐漸提升,到瞭漢成帝時,尚書臺分曹治事,“六部”雛形漸成,尚書令遂成為對皇帝負責,總轄各曹的行政首腦,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在東漢,尚書令與司隸校尉、禦史中丞在皇帝面前享有“三獨坐”的待遇。而名義上的百官揆首“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反而成為榮譽職位,並無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