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萬人死於旱災:光緒年間四年連旱的"丁戊奇荒"
文章分類:清朝
文︱劉火雄
中國大地向來多災多難,尤以旱災最為揪心。秦漢至清朝兩千餘年間,共發生瞭1022次旱災,平均兩年一次。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起連續四年大旱,赤地千裡,饑民到處起義,成為明王朝覆亡的導火索。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更是一場“二百餘年未有之災”。從1876年到1879年,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持續4年遭受大面積幹旱,農產絕收,田園荒蕪,“餓殍載途,白骨盈野”,因饑荒及疫病致死的人共約1300萬。
此次災害是有清一代最大的一場劫難!因以1877(丁醜年)和1878(戊寅年)最為嚴重,故稱其為“丁戊奇荒”。其中河南、山西災情最深,又稱“晉豫大饑”。
“二百餘年未有之災”
1875年初,年僅4歲的光緒,剛剛被扶上皇帝寶座,北方很多地區便先後呈現出幹旱跡象。當年,京師和直隸地區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