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換一個視角看王安石:我想要的,你不懂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張擇端因宋高宗趙構對他的畫沒興趣憂鬱而死
在南宋君臣共同努力之下,王安石的反面形象迅速穩固確立。宋亡之後元修《宋史》,不僅對南宋官方的資料一概照收,還采納瞭不少民間私史段子,讓王安石的有小聰明無大智慧,剛愎自用不近人情的偽君子形象,成為封建王朝官方欽定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後世皇帝中對王安石最痛恨,指責調門最高的也就是朱元璋和乾隆這兩個思想上痛恨改革,骨子裡維護農耕文明的皇帝。
但頗為諷刺的是,雖然從南宋開始的歷朝歷代都大罵王安石,但卻在實踐上表現出瞭一種“口嫌體正直”的尷尬:首開批判王安石先例的宋高宗,隻要在正式場合一提王安石和新法就是破口大罵,紹興五年1135年)他和趙鼎在朝堂上又談到王安石新法,兩人一起罵痛快瞭之後趙鼎就說,既然王安石和他的新法那麼壞,必然我們還是徹底禁止“免役法”恢復“差役法”吧,趙構聽瞭之後就表示,愛卿你說的對,“免役法”簡直就是導致“天下紛然”的“刻”法,但是“行之已久,不可驟變耳!”這就相當搞笑瞭,在他口口聲聲最愛的元祐時,司馬光一聲令下,十幾年新法都可以毀於一旦,怎麼到趙構這裡就變成不能“驟變”?無非就是新法雖然“聚斂”,但對他有好處,所以舍不得罷瞭!不僅是趙構,就是後來朱元璋、弘歷等人,雖然口中各種貶低奚落王安石,但其治下的保甲制度,養馬法,卻無一不是祖法王安石。這種口是心非的做法,在某種意義上恰恰說明新法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