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大明於危難的忠臣於謙:要留清白在人間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朱元璋料定朱棣會造反,建文帝卻沒用明太祖留下的王牌
於謙,祖籍河南省考城縣(今蘭考縣堌陽),1398年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24歲時中進士。宣德五年(1430年)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都禦史,巡撫河南、山西。
黃河河務是當時河南地方官的重要職責,於謙在河南巡撫期間對此十分重視。於謙在河南的18年中,黃河在河南境內隻潰決3次,而開封附近一次也沒有,當然這和於謙重視堤防,沿堤廣植樹木,加固堤基,加強巡查是分不開的。
當然黃河在開封沒有潰堤並不代表沒有險情。有一年黃河水勢上漲,逼近開封城垣,形勢十分危急,於謙親臨第一線,組織和指揮人民抗洪鬥爭,並把皇帝親賜給他的蟒袍丟到河裡,表示誓死戰勝洪水的決心,終於穩定瞭人心,戰勝瞭洪水,保住瞭開封城池。就在這次大水之後,於謙加緊瞭開封護城堤的建設和鑄造瞭一尊鎮河鐵犀。
於謙巡撫河南後,體察民情,在城北人民構築土堤抵禦黃水的基礎上,以工代賑,發動民工和征調士兵,參加修築開封護城堤的巨大工程。堤從開封城西修起,至城北,再至城東三面,經過正統五年(1440年)那場大水的考驗,於謙對開封護城堤的建設更加重視,城西、城北、城東三面護城堤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勝利完工,全長20餘公裡,堤寬六丈,高兩丈餘。有效地保衛瞭開封的安全。堤上五裡一亭,派有專人看守,護堤巡防。堤兩側則廣植樹木,防止堤土流失。每至春夏季節,林木茂盛,鬱鬱蔥蔥,形成瞭一道護城的綠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