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建文帝朱允炆為何在“靖難”之役中落敗?
文章分類:明朝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為解決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勢開始瞭削藩。誰知,朱允炆的這一行動在解決其他藩王時顯得很順利,輪到燕王朱棣時卻徹底把他的這位四叔逼上瞭梁山。也就是在這一年六月,久經沙場的朱棣設計解決掉瞭前來捉拿他的張昺、謝貴,並很快控制瞭北平及周邊地區,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開始瞭“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開始之時,朱棣一方是幾乎不被人看好的。因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大一統的王朝還沒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記錄。然而四年後,結果卻出乎意料。坐擁天下的朱允炆敗給瞭藩王朱棣,丟瞭皇位不說還落得個下落不明。朱允炆的落敗,存在著偶然,但究其真正原因還是某些必然因素造成的。
1.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惡果:朝中無人。朱棣起兵靖難之時,朱允炆便驚奇地發現,朝中幾乎已無可用之將。以至於在後來的四年中,朝廷大軍先是由老將耿炳文統帥,然後是飯桶李景隆,再後來是新人盛庸。這一局面,與朱元璋有著很大關系,在他發動的數次大清洗中,諸多名將紛紛落馬,明軍的統帥層幾乎被徹底洗瞭牌。朱元璋的這一系列舉動,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降低瞭朝中武將造反的概率,但是卻留下瞭嚴重的隱患。試想,如果朱棣“靖難”的時候,藍玉和傅友德等老將還健在,他還能一路勢如破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