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叔爺爺王績刻畫隋唐最美黃昏
文章分類:唐朝
王勃的名氣已經傢喻戶曉,當年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才氣驚動天下,他筆下的這優美而靈動的畫面,一直懸掛在中國文化的長廊上,常讀常新。而這個傢族的詩歌基因似乎不是偶然的,從王勃往前回溯,走到隋末唐初,他有一位叔爺爺,叫王績,也是位大詩人。他的詩歌,也是唐朝詩歌的一個裡程碑。
王勃給唐朝文學帶來的是“秋水”和“孤鶩”,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而王績給唐朝帶來的,則是一個優美的黃昏。某個黃昏,王績站在東邊一片低平且潮濕的地方,正是接近黃昏時,飛鳥尋巢,路人歸來,詩人的眼光也在尋找歸宿,“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詩人畢竟是有情懷的,由物理上的歸宿,想到精神上的歸宿。
當然,精神上的歸宿也得落腳在實物上,於是,王績的目光落在眼前的景色上,“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目光所及,每一株樹金黃的葉子上都寫著濃濃的秋意,每一座山巒上,都籠罩著夕照的餘光。這是一個褪色的季節,這是一個落寞的黃昏。所有的景色都昭示一個主題——歸去。落葉歸去大地,夕陽歸去黑夜。
人事也是圍繞歸去運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放牧的人趕著牛兒回傢,獵人騎著馬,帶著滿滿的獵物,志得意滿地歸去。這些人都有具體的工作,都有讓他們容易滿足的成果,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