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包拯並非包黑炭 而是一位白面書生
文章分類:北宋
你也會想看的:蘇軾的調水符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舞臺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鐵面無私”漸漸有瞭“定規”,即“相貂”、“黑滿”、黑蟒、厚底且額頭上長著“月牙”,這月牙兒有“上昭日月”的含義,黑臉(鐵面)包公一出場,就明顯有別於其他人物。頭臉烏黑,眉心懸個月牙兒,掌管陰陽兩界,斷案如神。這是戲曲裡的包拯形象。
網絡配圖
開封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李良學分析說:“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隻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並不黑,是一個白面書生。那麼,後來包拯的臉面是怎麼變黑的?又有什麼意義呢?包拯的黑臉是元明以來戲劇化妝師設計的一項傑作,象征包拯鐵面無私、執法如山的精神,隻是一個文學藝術形象,與包拯本來面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