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時期黃宗羲晚年順清壽逾八旬
文章分類:明朝
黃宗羲在後半生雖然主要從事於著述,但並沒有完全脫離政治。他同清廷的關系,由對抗、不合作到基本順從,這也影響瞭他的政治意識的變化。
從順治至康熙初年,他對清統治者懷著強烈的民族仇恨,不僅在行動上進行武裝反抗,而且在《留書》、《明夷待訪錄》等著作中還進行激烈的批判。但在康熙時代,清朝的政權日益鞏固,康熙帝玄燁對順治時期的暴力鎮壓政策作瞭較大的修改,特別是對漢族知識分子采取瞭籠絡為主的政策,這無疑對黃宗羲的言行起著一定的影響。
康熙十六年1677),侍讀學土葉方藹賦五古長詩一首,交董允瑤帶給黃宗羲,詩中有“興朝亟求賢,側席心殷殷”,“勿著羊裘去,蒼茫煙水濱”之句,意在規勸黃宗羲結束隱逸生活,出來為清廷效力。黃宗羲即次其韻答詩一首,稱“斯民方憔悴,何以返夏殷”,“勿令吾鄉校,竊議東海濱’,表明其不仕清廷之志。
次年,清廷議修《明史》,特開“博學鴻儒科”,以延攬人才。葉方藹向康熙帝推薦黃宗羲。黃宗羲的弟子陳錫嘏當時在北京任職,代為力辭。黃宗羲聞知後即致書陳錫嘏表示感謝,說他對葉氏舉薦之事,“始聞之而駭,已喟然而嘆”,而“喜兄指錫嘏)之知我也”。又說如果讓他“待詔金馬”,無異於“斷送老頭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