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嘉道之後為何由盛轉衰,嘉慶皇帝的治理為何愈治愈腐?
文章分類:清朝
作者:林小靜,復旦大學歷史系還說是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在談及清朝歷史時,一般認為自嘉慶朝以後,清朝國力逐漸衰微,因而嘉慶、道光兩朝成瞭清朝由盛世走向衰落的轉折點。其實,清朝自乾隆晚清,便埋下瞭衰微的種子,隻是到瞭嘉道兩朝完全顯現出來,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吏治腐敗的出現。乾隆末期,隨著社會承平、經濟繁榮,官場上奢靡貪污腐敗之風極為盛行,最為典型的便是大貪官和珅。雖然嘉慶皇帝即位之初便清算瞭和珅及其黨羽,但自此清朝的吏治卻日益腐敗,成為清朝衰弱的主要原因。
嘉慶帝
清代進入嘉道時期,官場的病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欺蒙之風日盛,尤其表現為地方官欺蒙皇帝。我們都知道嘉慶時期民間發生瞭好幾次聲勢浩大的起義,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的背後是苛捐雜稅的增加、百姓生活的困苦,但地方官在上報時,卻往往卻此避之不談,洪亮吉對這種行為深惡痛絕,曾說道:“州縣以蒙道府,道府以蒙督撫,督撫以蒙皇上。”在鎮壓叛亂的過程中,地方官為瞭邀功,往往謊報軍情,殺敵以少報多,以敗報勝。盡管嘉慶帝曾多次鼓勵地方官員說實話,但卻於事無補。其次便是官官相互,彼此結黨營私,甚至敢與皇權對抗。許多地方官員往往互相包庇,貪污受賄、隱匿財產,並私自征收名目繁多的稅,但在上交朝廷時卻經常稱財政收入不多。此外,朝廷在查辦犯法官員時,官員間互相通報,並隱瞞事實,泄密之風盛行。再次,凡是皇帝下令要處理的案子,地方官卻以各種理由推諉,案件堆積成山,短期內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