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神交,握手言歡:郭沫若與董作賓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史料輯佚
作者:雨辰
郭沫若最初知道董作賓,是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將完稿之時。他從容庚那裡得知董作賓主持的第一次小屯殷墟發掘和發表的《新獲卜辭寫本》,並從容庚處借到該書。得閱新的卜辭寫本資料後,郭沫若又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撰寫瞭三篇“追論及補遺”文章,時為1930年2月。
圖為郭沫若手錄致董作賓詩)
郭沫若與董作賓直接有交集,是在1932年夏秋之際,那時他開始著手編撰《卜辭通纂》。他請董作賓幫助找尋一殷墟陶器上的刻文,董作賓很快親自用素縑摹錄瞭該陶文並寄到日本。郭沫若為答謝董作賓,作七絕一首並手書相贈:“清江使者出安陽,七十二鑚禮成章。賴君新有餘且網,令人長憶靜觀堂。”據手跡,原件藏日本東京亞洲文化圖書館“沫若文庫”,郭沫若還曾在文求堂的一紙信箋上書錄此詩,但無落款)詩用《莊子·雜篇·外物》中宋元君事的典故,贊譽董作賓在1928年秋主持的殷墟發掘,出土瞭大量甲骨,好比餘且網捕到大白龜一樣。郭沫若以董作賓為王靜安之後最有影響的甲骨文研究者,所以詩的結句寫到“令人長憶靜觀堂”。此後,郭沫若與董作賓隔著浩瀚的東海以書信開始瞭學術交往,但很長時間內,他們都系神交、文字交。兩人初次見面,已經到瞭抗戰期間的1942年,郭沫若又賦絕句一首相贈:“卜辭屢載正屍方,帝乙帝辛費考量。萬蟕千牛推索遍,獨君功力邁觀堂。”董作賓後來以文字記述瞭這次見面:“三十一年春,訪沫若於渝,十年神交,握手言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