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慈雲寺眾僧不解唐僧為何來到靈山,吳承恩再次諷刺佛教
【顧炎武其人】
一個國傢能夠長盛不衰,僅在於這個國傢的人民有一種責任感。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不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到瞭明末清初,也湧現出一大批思想傢,他們希望漢室能夠興復,為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命運擔憂。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
1614年,清王朝建立,這時顧炎武2歲,註定要當一個明代的遺民。顧炎武原名絳,明亡後改名炎武,被後人尊稱為亭林先生,所以也叫做顧亭林。
顧炎武出生於江蘇,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傢、史學傢、語言學傢,曾參加抗清的鬥爭,失敗後轉而致力於學術研究,總結明亡的教訓。晚年開始研究古籍,考證經書的真假,並且研究古語的發音。顧炎武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
顧炎武在學術上的最大特色,是反對朱熹、王陽明以下的宋明理學的空虛玄妙,顧炎武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意思是說,君子要以文章救世,空談和修飾辭藻有什麼好處呢?這對於當時不願意面對政治,隻專心做學問以求自保的很多學者來說,是一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