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讀《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民間故事:呂洞賓戲牡丹仙子
中國是詩的國度。心有所感,借物寓意,吟詠成詩,是中國人代代相傳、文人皆能的文化傳統。風骨、情懷和意趣的世代積淀,歷經歲月的滌濯,成就瞭中華美學的特質,充盈著中國書畫的藝術境界,也涵濡著中國人的人生。40歲以後自覺投身詩詞、書法創作的沈鵬先生,定能體會此中真味。作為書壇名宿,他一脈文心向詩境,發表有古典詩詞創作逾千首,乃至耄耋之年,仍然孜孜於詩詞與書法創作。詩與書的對話,或許正是他心靈的獨白,也激發著他藝術的創造,偶有所得,便成會心佳作。《沈鵬草書張九齡感遇詩四首》,便是這樣在文心與書境的輝映中誕生的。
感遇詩,多有感於平生所遇之事而作。唐代名相張九齡晚年被貶謫荊州,曾創作《感遇》十二首和《雜詩》五首等組詩,上承《古詩十九首》、阮籍、陳子昂,下接李白《古風》,在五言古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感遇》十二首也被視為張九齡詩詞典范之作。沈鵬近書《感遇》詩四首,是“按蘅塘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