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手下為何多貪財好色之徒?
文章分類:北宋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宋朝(960-1279年)的建立者,涿州(今屬河北)人,出身軍人傢庭。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建年號為“建隆”。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瞭後周殘餘勢力的反抗,然後采取“先南後北”的統一全國的策略,先後攻滅瞭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瞭對北方契丹的防禦,結束瞭“五代十國”數十年的分裂局面,初步實現國傢的統一。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是永不消逝的英雄。他所建立的宋朝,歷時300餘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盡管如此,我們也清楚宋朝在政治軍事方面相對羸弱,自太祖、太宗後即飽受外族欺凌與蹂躪,甚至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及王室成員6000餘人被俘北上,導致北宋滅亡;作為太宗一股幾乎唯一的漏網之魚,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偏安一隅建立南宋,活的也是茍延殘喘,屈辱偷生。其根源在於:趙匡胤發動的“杯酒釋兵權”事件,改由文官管理軍隊帶來無比的混亂。這種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