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視窗⑫ | 讀“張英傢訓”有感
文章分類:東漢
【編者按】習總書記說,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八婺大地,發展迅速,萬象紛呈,該如何解讀,該有怎樣的視野。我們和金華市社科聯一起,為你打造一份權威的金華社科讀本。每周四推出,幫你解開現象的迷霧,助你追尋理論的真諦。
白鳥忘機,看天外雲舒雲卷;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開。
康熙皇題贈張英的對聯,表示瞭對張英極高的評價。張英1637年-1708年),字敦覆、夢敦,號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大學士。張廷玉是其次子。張英為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日講起居註官,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書房。卒謚文端,雍正時贈太傅。
民間流傳桐城版“六尺巷”的故事,其主角就是張英。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傢桐城的老宅與吳傢為鄰,兩傢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傢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傢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瞭斷。在這期間,張傢人寫瞭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幹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裡,給傢裡回信中寫瞭四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