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諤諤,勝於千諾——高二適與郭沫若蘭亭論辯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大帥張作霖批閱公文手跡: “記大過”錯寫成“計大過”
司馬遷的《史記•商君列傳》中有這麼一段話:“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諾,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默默)以亡。”說的是三種表現:諤諤,直言爭辯;諾諾,卑恭順從;默默,沉默不語。1965年,郭沫若的《由王謝墓志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發表後,知識界的反應多為諾諾或者默默,書法大傢高二適則率先表示諤諤,奮然提筆,寫出《蘭亭序的真偽駁議》一文,向郭沫若提出質疑。
不作寒蟬
郭沫若的文章應該算是一篇有關文物考古和書法史的學術文章,文章襲用瞭清代李文田等人的觀點和當時發現的地下文物資料,對號稱“古今第一法帖”、“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來瞭個大翻案,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帖皆偽,是後人依托所為。
郭老慣寫翻案文章,本無足奇。奇的是這篇文章的發表方式,以及文中提到的兩位當代政治人物——康生和陳伯達。郭文先載於專業性的刊物《文物》1965年6月號,後又於6月10日、11日轉載於非專業性的報紙《光明日報》上。文章引用瞭陳伯達提供的重要學術資料,征引瞭康生關於王羲之書法的觀點。當時,在有過多次學術爭論演化為政治批判的經歷後,知識界許多人早已噤若寒蟬,而兩位政界權威的參與和支持,更加使人感到郭沫若文章的分量和威力。於是,諾諾或默默者眾多,亦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