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文章分類:南宋
你也會想看的:票友登上文化藝術節 “群星”演繹《陸遊與唐琬》
古人無“民族”意識,何來“民族英雄”?梁啟超等人相信“民族主義救中國”,遂引進、宣傳近代“民族”概念先秦歷史文獻中沒有“民族”這個詞匯。先秦時代所謂的“族”,多指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部族、宗族。《左傳》中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所指乃是宗族、部族。先秦之後、晚清之前的歷史文獻中,“民族”一詞仍極少出現,即便偶有特例,也與近代“民族”概念毫無關系,如《永樂大典鬼谷分定經》裡說:“貴人皆仰,民族皆歡”,仍是宗族之意。
“民族”一詞被大量使用,始於20世紀初。金觀濤教授利用其容量達一億兩千萬字的“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專業數據庫(1830-1930)”,對這段時期“民族”一詞的使用頻率進行瞭搜索統計,結果顯示:“該詞在19世紀文獻中極少使用,……到1900年後才開始出現井噴之勢”——這場“井噴”,其實是梁啟超等人掀起“史界革命”的結果。“史界革命”的目的,是要將傳統中國打造成新的西方式的“民族主義中國”,正如梁啟超所言:“今日吾中國最急者……民族建國問題而已”,而要“民族建國”,就必須通過新的歷史教育,在國民心中植下“民族主義”意識:“嗚呼,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悠悠萬事,惟此為大!”梁氏的倡議得到瞭大批學者和知識分子的響應,尤以有留日背景的革命黨人最為積極——這也在情理之中,梁氏的“民族”、“民族主義”概念,本就直接舶自日本學者。